查看原文
其他

互联网变革的前夜是怎样的?

知友@何明科

到目前为止亲历的两场技术大变革,第一个是 PC+互联网,在外国这是两件事,在中国属于弯道追赶让两件事情一起发生;第二个是移动互联网。


在这种社会因技术推动而发生巨变的前夜,人身在其中,即使能感觉到巨变的气息,但也很难把握到巨变的奇点在何时何地发生,更多的时候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而无法将巨变中包含的机会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PC+互联网的前夜:


清华学生作为中国在知识和技术最前沿的一拨人,已经充分感受到了互联网讲给大家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一方面要感谢校方和国家给予这帮年轻人足够开放的环境和优越的资源,另一方面也要感谢美国人在前方像灯塔一样的指引,当时化云坊追寻的目标就是 1995 年由两个斯坦福学生创立的雅虎。


高校学子也把买 PC 装网络的风潮带回了父母家,至少我和周围不少同学,是这样软磨硬泡让父母完成了假期回家也能上网的愿望。作为社会上对新鲜事物和高科技做敏感的一群人,大学生对 PC 及互联网的推广功不可没。

来源:电视剧《请回答 1997》

实际上当时家庭和办公室装 PC 联网,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风潮,HP 联想戴尔等大品牌的媒体轰炸以及宽带运营商的各种促销活动,也是推波助澜的主力。


即便办公室、宿舍和家里没有联网的 PC,大街上的网吧也已经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冒头。话说网吧才是共享经济的鼻祖,可惜早生了 20 年,否则不会沦落到按照 PE 估值的悲惨地步。


而印象最深刻的是 1999 年休完暑假回到学校宿舍,一进楼道就听到了「漫山遍野」的蛐蛐叫,还没放下行李,就被室友逼着注册一个叫做 OICQ 的软件,而它是 QQ 的前身。


即便被美国这样的科技灯塔在前方指引以及设身处地得感受互联网大潮的来袭,大部分人仍然是浑然其中,很少人将自己的命运及未来与大势联系在一起而顺势而为。


典型的例子就是找工作和准备技能,大部分人依旧奔着当时最热门的各类外企或者咨询投行而去(比如我自己本是一个不错的程序员,羡慕咨询的各种光鲜,毕业后就加入咨询),因此有人放弃腾讯而选择了诺基亚,因此有明星员工不肯离开电信反而让位给其他更普通的电信员工以机会加入腾讯……而即使早期加入这些互联网公司的远见者,很多也是迫不得已。


记得听一个斯坦福商学院的校友分享,他在毕业后没有拿到任何一家基金、投行和咨询公司的 offer,而这些都是 MBA 最渴望加入的行业,正当暗自神伤时收到了学校旁边一家名叫 Google 的小公司的邀请,迫不得已加入成为早期员工并后来成为公司最主要的几个骨干之一。


当然,更少人能不仅仅是顺势而为而是在浪潮扑腾搞出更大的浪花,这种人一般是伟大的创业者。然而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却又找不到奇点出现的半点痕迹。

来源:电视剧《请回答 1997》


  移动互联网的前夜:


当 2007 年 iPhone 上市大卖,拥趸无数,即使是粉丝,一开始更多的也是为 iPhone 的外形及炫酷的交互所征服,没人想到这是移动互联网的开始以及将以摧枯拉朽之势颠覆诺基亚。此时 Nokia E71 系列也是当红炸子鸡,另外还有被职场精英们念念不忘的黑莓。


2010 年前后,和两个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 A 与 B 喝酒聊天,A 的公司当时只有 PC 端的网站和手机 WAP 站点,准备开发 App,但是他一反常态,准备放弃当时占手机主流的 Symbian,而只开发 iOS 和 Android 版本。


而 B 的公司当时已经有了不错的在 Symbian 上的手机客户端产品,并且在技术上有一定壁垒,还获得了中国移动的官方推荐和认可。


B 嘲笑 A 太前卫,Nokia 虽然在衰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仍有几年的窗口期,而他自己仍然准备聚焦在多个版本并立的 Symbian 中继续寻找机会,并加深和中国移动的各项合作。


后面的大趋势也不可逆转,诺基亚以超过人类想象的速度衰亡,而中国移动因为数据业务和增值业务的各种问题不断整顿,给生态链中的合作方带来无数的痛苦和欠账。


A 成功带领公司上市并成为一方大佬,B 在当时的公司失败后又开始第二次创业。


关于这样的创业者故事还有很多,那时候 App 还只叫手机客户端,最热门的有 UC、大头、Pinco 和 PICA 等等。回头看,大家在 Symbian 时代苦熬了这么多年都趋近于零,到了 iOS 和 Android 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才有新机会,然而能熬到新时代的几乎只有 UC。如同上面提到的B,其他的创业者大都是转型慢了或者没有熬过漫长而黑暗的功能手机的中世纪。


下图是手机大头的 Logo 及主交互界面,那个时候的手机大头同样是以聚合各类新闻、内容以及各类功能作为主打卖点,活脱脱的一个移动 OS架构。大头后来应该也没有什么后来了。

下图是基于 Symbian 的 PICA,主打聊天。PICA 还好,最终被中软国际收购。不过多年后遇到其 CEO,感叹道:我们当年的梦想就是要做 5 年后微信要做的事情,只是时间点不对。


那时候其实不少人已经认识到移动互联网将引领新时代,但是如同 PC 互联的时代一样,真正能践行之并将自己的命运和未来与新时代结合的人少之又少,即使是最有眼光和嗅觉的投资人。


那个时候已经有不少投资人对内对外号称要在移动互联网下重注,并且奔波于各类高峰论坛,然而他们还固执地使用 Nokia E71/E72 或者 Blackberry,并坚信 iPhone 或者 GPhone 无法达到手中神机的方便程度。


而知行合一最坚决的基金恐怕是经纬,扫街战术一般得盯住 App Store 和各类 Market,卡住每个应用细分领域把领头羊 App 基本都投了一遍。


至于后来发生的移动电子商务以及移动支付,感觉就像做梦一样,瞬间就发生了,好像断片儿清醒的那一刻。


大家在 2014 年春节还嘲笑滴滴快的当傻瓜送钱然后拼命薅羊毛,数月之后大街小巷的商铺都在开始使用二维码付款了,而到了 2015 年,连街边的煎饼果子店和水果卡车都开始可以使用二维码支付。再后来就是各种上门服务、外卖、单车共享……生活似乎真的可以不出门就可以生活,而出门就只要带手机和钥匙足以。


回顾这两个时代,新技术引发的社会巨变,将以更快的速度发生而让人更难以察觉。一来是因为技术和产品的传播速度远胜于之前,二来从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始,中国在许多方面已经和美国并驾齐驱甚至是引领整个世界(比如:移动支付、O2O 和各种真伪共享经济),我们在前面已经看不到领跑者。


即使我们察觉到了,对我们大多数凡夫俗子而言也是然并卵,因为总缺乏那个敏感度和勇气把巨变的进程以及其中的机会与自己的未来结合在一起,更多的时候只是生活在梦中,醒来一看世界已经变了,而自己什么都没做,甚至连点点按钮就能完成的股票都没有买。


知友@豆子

与这些巨擘相比,普通百姓的轨迹也约略相同。


八十年代,做买卖就是投机倒把,是要判刑的,叫「投机倒把罪」。小农带着水果偷偷去街上卖,《老农民》里的农民,怀着烟叶去城里卖。


还有的小人物,进了好看的衣服打游击。这都是剧变前夜的光景,一切都蠢蠢欲动。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有一个词叫「盲流」,农村人往城市迁徙,是被禁止的。但从八十年代后,人口流动就着实遏制不住了。以至于中国社会的人口阶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已眼见其成:


我们这一代,经历了什么都没有靠写信沟通,到村里富户腰里别着个大哥大,又到富裕人家安座机,再到很多人有手机,继而发展到大家都用智能机,只用了三十年而已。


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历史上农民比例基本稳定在 90% 以上,到八九十年代尚有八成,从未发生过此时此刻的变化。就在这个前夜,农民进城做小买卖,找份工作,农村的学子纷纷考入了大学,留在了城市。


无数个辗转难眠的夜晚,无数个普普通通的抉择,看似平淡无奇,却是这沧桑巨变中最重要的风景。我们经历着真正的剧变却浑然不知,在变革过后回过神来,才会恍如隔世。


知乎实验室热门文章


请回答 2008:那些意气风发、无忧无虑的年轻人,都去哪里了?

中美贸易战,我们到底比美国差在哪?

读书 | 改变世界的都是年轻人


文末彩蛋


5·20即将到来,实验室的「代写情书」活动也快上线了哦!长按扫码关注「知乎实验室」,敬请期待那些世界上最动人的情话。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有趣的「知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